歷經十年,我國鐵路隧道第一次成功穿越巨大災害性斷裂帶
在龍門山斷裂帶“龍心穿針”的建設者
凱歌聲里,人們緊緊握手,眼角發熱。從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到海拔3000米的川西北高原,終于,他們實現了斷裂帶上“龍心穿針”的新穿越。
這里是汶川大地震的核心區域,也是龍門山斷裂帶的“心臟”。地底深處的建設者們,克服了高海拔斷裂帶復雜地質、高地溫、高突涌水、高有毒氣體等諸多難題,奮力開鑿出一條堪稱奇跡的大隧道。他們經歷了世所罕見的困難,也更清楚這背后蘊含的熱血、汗水和科技。
歷經十年苦戰,由中鐵二院設計,中鐵十九局和中鐵五局承建,經成都至蘭州鐵路躍龍門隧道左右洞終于全部貫通。
鋼架像麻花一樣扭曲,氣溫如桑拿一樣蒸騰
龍門山斷裂帶是表現活躍的斷裂帶之一,2008年這里曾發生汶川大地震。在地表,龍門山脈莽莽蒼蒼,山勢起伏。而對山腹中的構造,人們極度缺乏資料。
“前面施工還比較正常,到了2018年,隨著隧道鉆掘到斷裂帶腹心的三號斜井,各種困難一下子加劇。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復雜的地質就像一條活動的‘龍’。”承建方之一的中鐵十九局成蘭鐵路項目經理王海亮說。
“怎么理解?我們以前處理軟巖變形,完成加固后一般沒問題,但在這里開挖左洞、平導洞、右洞的時候,三個洞的洞群效應一下子顯現,已加固的也一起變形,圓洞變扁洞,上面在塌,下面在頂,前后在擠壓。”王海亮說,“變形速率最大時,24小時內變形了6厘米,20厘米高寬的H型鋼架,像麻花一樣被扭曲折斷,就像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變著法地‘捏香腸’。”
2018年1月到8月,施工作業的掌子面一米未進,連春節都在搶險,工程建設者們絞盡腦汁想破解這難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龍門山脈多溫泉,有的泉眼能燙熟雞蛋,地溫奇高,掌子面環境溫度最高達48攝氏度,且晝夜不降。站10分鐘就渾身汗濕,更不要說干活,待上20分鐘就必須到洞口透透氣,不然人要虛脫。三臂鑿巖臺車只能獨臂工作,不停往發動機上澆水降溫,可設備發動機仍一臺接一臺“開鍋”熄火,空氣壓縮機的螺桿都燒紅了……上千套原本可使用5年的設備,僅使用一兩年,就在高溫里報廢了。
項目部原想著噴水降溫,購入40臺降霧霾的霧炮機。沒想到洞內噴上水霧更潮濕悶熱像蒸籠,有工人沖著王海亮撩起上衣,連續三天,今天紅一小塊,明天紅一大片,后天整個脊背都紅透——那是癢得鉆心的濕疹,越撓越癢!
項目部趕緊停止噴霧,重新購買制冰機,多上班組,縮短個人工作時長,輪班休息、治療。整個2018年,輪換了上萬人次,始終維持現場每天600余人規模。
“真是拼了,班組都穿褲衩干活,干一會兒就得抱冰塊降溫。每天120噸冰,不停地送。”中鐵十九局成蘭鐵路項目總工程師劉國強說。
激流似急箭一樣射來,毒氣如毒蛇一樣潛藏
蜀山多奇峰異水,尤其是需要下穿高川河的躍龍門隧道。2015年就發現,正常施工出水量每天近7萬立方米,鉆炮眼時,水能噴出10余米,炸藥剛進去就被沖出來,得把炸藥綁在鋼筋上,用鋼筋頂著一起放。
到雨季,出水量高達每天13萬立方米,能裝滿68個標準游泳池,遇上洪澇災害,紀錄不斷刷新。“最險的一次,洪水把上百人困在三號斜井里,我們組織工人劃著輪胎逃出來。”劉國強說,臉上還帶著后怕。
斷裂伴著水蝕,在深深的地底,復雜莫測。
更可怕的是,一些縫隙里,還悄然升騰起看不見、摸不著的危險。
“打開地層后發現,大量碳質巖層附存著瓦斯,2018年確定為高瓦斯隧道,隧道內每分鐘要涌出9立方米瓦斯氣體,伴隨涌水,水中的硫化氫氣體也飄散出來,二者結合,輕則中毒,重則燃爆!”劉國強說,成蘭鐵路公司和設計方中鐵二院組織四處取經,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派來30余人的專業通風隊伍支援。但實地研究表明,礦山通風方式難以直接用于鐵路隧道。
“我們礦山井口小,是負壓抽風,把有毒有害氣體抽出去。鐵路隧道掘進面多、井口大、支線多,抽是抽不出去的。”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帶隊的通風工程師石明燕說,原計劃前來支援兩年,結果從2018年一直留到了現在。
從選線來看,已經盡量躲避了含煤地層、采空區和活動性較高的斷裂區域。尤其是避開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溝7級地震震中,印證了方案的合理性。
盡管如此,面對地質勘查難以觸及的山腹,施工遭遇到多項世界性難題,一個個“攔路虎”考驗著建設者。
科技如神目一樣怒張,隧道像神針一樣延伸
能讓困難低頭的,唯有規律。能找準規律的,唯有科技。一項項困難倒逼著人們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
對軟巖大變形,在8個月的施工困頓后,設計方和施工方不斷試錯,找到了正確的方法:先將平導洞外移,減弱洞群效應,再以“加深地質,主動控制,強化錨桿,工法配合,優化工藝”,形成的《兩臺階帶仰拱(短臺階)快速封閉成環施工工法》,成為我國鐵路施工應對軟巖大變形的主要推廣工法之一。
對高涌水,山東大學、西南交大等院校,引進了一系列正在研究的國內創新技術。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主持的“復雜環境深部工程災變模擬試驗裝備與關鍵技術及應用”,這一套方法能夠提前揭示未開鑿巖石內的水壓環境。經過躍龍門隧道的實踐,這套方法行之有效,榮獲202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對高地溫和高有毒有害氣體,在多方研究下,施工方對礦山通風設備“反其道而行之”,改抽風為送風,結合作業點,設計出主風路、分支風道,以3.4米半徑的主風機大力灌送新風,從結構上改變了隧道空氣環境。研究時,60多歲的老專家潘開方連續三宿只睡兩小時,計算、畫圖、驗證、改造……終于完成了這個堪稱“洞中長城”的送風工程。中鐵十九局還創造性提出“以風定產”,有多少新風,定多少掘進量,將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貫穿在施工建設之中。
就這樣,一米接一米,躍龍門隧道猶如神針一樣在龍門山斷裂帶的心臟區域安全地穿行。這條左線19.981公里、右線20.042公里的成蘭鐵路控制性工程隧道,于2012年12月開始施工,左線于2021年11月28日貫通,右線于2022年4月25日貫通。
它的完整貫通,是我國鐵路隧道第一次成功穿越了巨大災害性斷裂帶,獲取了豐富的斷裂帶心臟區域地質資料和施工經驗,成為世界隧道史上的偉大壯舉!這一光榮,屬于為之付出的全體建設者。
國際客車展獲悉,11月5日,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10月份產銷數據快報。快報顯示,2024年10月,宇通客車實現銷售3221輛,同比增長43.22%。其中,大型車1321輛,同比增長10.82%;中型車1461輛,同比增長 84.94%;輕型車439輛,同比增長64.42%。 宇通客車作為國內客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一直以來以其卓越的產品質量、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支持和推廣,宇通客車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加大新能源客車的研發和生產力度,為宇通客車的銷售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國家對公共交通的投入不斷增加,城市公交、旅游客運等領域的需求持續增長,也為宇通客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特別推薦:上海國際客車展參觀報名? ? ??上海國際客車展展位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