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是近年來蘇州軌道交通不斷前行的一條重要路徑,從科技創新、設施創新、服務創新到文化創新,已頗具成效。
為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加強科研技術力量,軌道集團編制了《蘇州市軌道交通科技創新“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積極推進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等“四新”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技術創新在建設過程中不斷涌現。軌道交通建設公司項目一公司總經理郭偉介紹,裝配式建筑關鍵技術作為一項節能環保新工藝,可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建設速度、整體美觀和結構耐用性。6號線首次全線采用預制板式整體道床,施工質量和精度較現澆整體道床均大幅提高,而且施工相對便利、安全性高,并可節約人工成本約30%。滸墅關車輛段和桑田島停車場庫內檢查坑采用預制立柱結構,室外給排水、通信管溝等采用裝配式預制管溝,不僅減少了人為因素導致的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而且加快了施工進度,縮短了工期。
目前,軌道集團正在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除了與省土木建筑學會聯合建立的“江蘇城市軌道交通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與蘇州大學共建的“現代軌道交通研究中心”外,軌道集團還計劃聯合南京大學、華設設計集團建設“江蘇省軌道交通智能感知工程研究中心”,與中國聲谷共建“軌道交通噪聲技術研究中心”等。
車站建筑等硬件設施方面,圍繞功能性、乘客使用舒適性開展了一系列創新設計。例如,6號線虎丘站、拙政園站等站點空間方案中,將站廳層結構凈高由4.95米調整為5.45米、公共區往南增加一跨約9米,為特色車站的裝修提供了更多發揮空間,增強了乘客舒適體驗。在地下構建兼顧快速過街的地鐵大廳也是一大創意。8號線相城大道站是8號線與10號線十字換乘站,位于相城大道與陽澄湖中路“十字”交叉口處,交叉口四個象限均設有地鐵出入口,乘客可通過地鐵換乘大廳在不同方向快速通過街道而無需等待紅燈,還可以45度斜穿過街,提升了換乘效率。
文化創新有聲有色,“彰顯了蘇州特色,為江南文化注入新活力,成為蘇州軌道交通的一張新名片。”軌道集團總工室工程師陳鑫煒說。在建的地鐵線路中,6號線的裝修概念為探索蘇州過去、現在、未來,體現蘇州古韻今風的旅游特色線;7號線主要呈現蘇州最美的現代和科技風景線;8號線為蘇州古城外圍的綠色都市時尚主干線;10號線(蘇虞張段)將原裝修設計中的藝術墻設計內容拓展為藝術空間一體化設計,進一步提升車站空間品質。
在軌道交通運營方面,科研創新也在持續推進。軌道集團運營公司技術部工程師張單介紹,《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蘇州軌道客流分析研究項目》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該項目通過對手機信令大數據、公共交通大數據、調查數據等的融合分析,可全方位掌握軌道乘客出行行為,詳細分析軌道交通客流特征,深入剖析軌道客流發展癥結,提出改善建議,助力換乘銜接設施優化、接駁公交線網優化及軌道客流預測精度提升,提高兩網融合水平,支撐軌道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國際客車展獲悉,11月5日,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10月份產銷數據快報。快報顯示,2024年10月,宇通客車實現銷售3221輛,同比增長43.22%。其中,大型車1321輛,同比增長10.82%;中型車1461輛,同比增長 84.94%;輕型車439輛,同比增長64.42%。 宇通客車作為國內客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一直以來以其卓越的產品質量、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支持和推廣,宇通客車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加大新能源客車的研發和生產力度,為宇通客車的銷售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國家對公共交通的投入不斷增加,城市公交、旅游客運等領域的需求持續增長,也為宇通客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特別推薦:上海國際客車展參觀報名? ? ??上海國際客車展展位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