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源作為一種無污染、可再生的二次能源,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但如何存儲運輸一直是阻礙其廣泛應用的大難題,車載氫燃料電池還曾一度被視作“定時炸彈”。記者日前獲悉,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主任丁文江團隊以成功實現在常溫常壓下固態儲氫,據預測,技術成功廣泛運用后,將助力國內氫能源爆發出巨大潛能。
固態儲氫,前程在“鎂”。本次固態儲氫技術的突破方向就是對鎂合金材料的運用上。據介紹,丁文江以研究輕金屬為主,1983年開始研究鎂,他在交大創建了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后,他的團隊甚至讓鎂材料上了天,應用于我國航天工程。但因鎂的性質非常活潑,當被磨得很細時就變得易燃易爆,為此,研究團隊嘗試使用多種氣體進行安全性保護,卻都未獲成功。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團隊找到了看似“脾氣”相像的氫。沒想到,這兩者通過一定反應合體后,反而能夠相安無事。由此,通常氣態或被液化的氫氣,也能被儲存在鎂合金材料中進行長距離運輸。相比氣態和液態儲氫的傳統方法,這樣不僅可在常溫、常壓下完成儲運,而且安全性更強、容量更大、密度更高。
據了解,金屬氫化物儲氫在國外已進入示范應用階段,而國內還在商業化探索階段,在這方面,丁文江團隊處于領跑地位。當然,不論固態、氣態還是液態等的氫,通過加氫站進入用氣終端——氫燃料電池車輛等,才能順利來到整條氫產業鏈的下游。因而,在當前實現固體介質上儲氫操作方便的基礎上,后期還要臨前端加氫、后端脫氫的工藝和成本優化。按“制—儲—運—加”四大環節。
對于氫能源的應用前景,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助理、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易培云表示,正是以零排放的氫燃料電池為突破口,目前全球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6.7萬輛,中國約1.3萬輛,預計2030年全球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將超過1000萬輛,中國則將超過200萬輛。當到2050年時,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年產量預計達520萬輛,加之鋰電池車等新能源車,傳統燃油車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一個碳中和的氫能社會將全面建成。
特別推薦:?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國際客車展獲悉,11月5日,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10月份產銷數據快報。快報顯示,2024年10月,宇通客車實現銷售3221輛,同比增長43.22%。其中,大型車1321輛,同比增長10.82%;中型車1461輛,同比增長 84.94%;輕型車439輛,同比增長64.42%。 宇通客車作為國內客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一直以來以其卓越的產品質量、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支持和推廣,宇通客車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加大新能源客車的研發和生產力度,為宇通客車的銷售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國家對公共交通的投入不斷增加,城市公交、旅游客運等領域的需求持續增長,也為宇通客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特別推薦:上海國際客車展參觀報名? ? ??上海國際客車展展位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