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n80qk"></i>

<b id="n80qk"><small id="n80qk"><dl id="n80qk"></dl></small></b>
<b id="n80qk"></b>
<b id="n80qk"></b>
  • <xmp id="n80qk"><source id="n80qk"></source></xmp>
    1. <tt id="n80qk"><address id="n80qk"></address></tt>

      2024年11月19日網站首頁返回舊版
      >軌道交通>正文

      雪域絲路鑄品牌

      分享到:

      穿越膨脹性泥巖、中等富水區、斷層破碎帶、軟巖大變形段和煤層,IV級、V級圍巖占比87.6%,地質條件復雜堪稱“地質迷宮”;平均海拔2900米,最低氣溫-30.5攝氏度,氣候惡劣讓工程人談之色變。這就是中鐵十五局承建的蘭張三四線新烏鞘嶺隧道項目的日常,但就是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他們自覺擔起“立足西北鐵路市場,打造十五局鐵路名片”的重任,高起點定位,高效率領跑,在雪域絲路上奏響一曲“品牌工程”的戰歌。

      智慧引領,夯實“高效率”基石

      “咱要敢想敢拼敢擔當,不僅要把新烏鞘嶺隧道建成綠色環保鐵路、脫貧攻堅鐵路、人民放心鐵路,還要建成智慧科技鐵路、優質精品鐵路。”一進場,該公司副總經理兼項目負責人郭軍的動員令就“氣度不凡”。

      該項目把智慧工地建設作為搏擊市場和品牌項目建設的重要抓手,與國內先進鐵路施工管理水平銜接,建設智慧工地指揮中心。他們通過引入“BIM+GIS”、遠程監控、人和設備芯片定位、預警管理系統和VR體驗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在安全質量管理上實現隧道掌子面重點區域和關鍵工序高風險點管控智能化、可視化、動態化,極大提升了質量、安全、進度、環保、物資設備等綜合管理水平。

      新烏鞘嶺隧道存在諸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技術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他們建起“創新工作室”,發揮“專家團隊”作用,通過一系列技術攻關克難關、提品質。

      “困難橫在面前,它們是難題,但你攻克了它們,就證明你的技術走在了同行前列,工程質量也會隨之提升。”

      對施工難點的理解,該項目總工程師、全國火車頭獎章獲得者吳曉華獨具匠心。在圍巖破碎的區域性斷層施工期間,他帶領團隊通過優化軟弱圍巖開挖工法,兩個斷層比原計劃提前5個月順利通過。針對隧道內通風不暢的難題,他們首次在國內采取“利用既有線機車運行帶來的空氣流動效應”,將原設計的通風距離縮短了2300多米,解決了長距離通風難題。面對隧道機械化施工趨勢,他們與鐵建重工就“無人化立拱作業”展開科研攻關,使立拱作業由9人減少為3人,安裝拱架時間降低至每榀1小時,工效大大提升。截至目前,項目已取得實用新型專利5項,長距離通風技術研究等4項科研項目已接近尾聲。

      過程管控,壓實“高品質”責任

      “工程越是復雜,管理就越要‘簡而精’,項目班子成員要管到現場,避免壓力層層衰減、責任層層弱化。”談及管理模式,郭軍體會頗多。針對工程特點,他們在管理層級上以“精簡”為原則,下設3個工區,工區設副經理和技術人員,縮短管理鏈條,強化項目管理力度和執行力。

      “隧道進口、5號斜井的工區副經理何立磊,在疫情多發的情況下,隧道施工月進度依然保持日均掘進4.5米,曾以‘月進度120米’的優異成績得到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的高度表揚;7號斜井是烏鞘嶺隧道最長、地質最復雜、海拔最高、涌水量最大的斜井。工區副經理喻玖德帶領團隊日夜盯控,兩個月完成施工便道及駐地建設工作,3個月時間完成既有斜井加固及路面返修施工工作,貫通日期至少會比工期提前兩個月。”

      說起每一個管理節點上“虎將”,郭軍如數家珍。

      管理“骨架”搭結實了,過程管控就是重中之重。項目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全年冬期施工時間長達7個月。為有效鼓舞士氣,該項目持續開展“六比六創”鐵建先鋒杯暨“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勞動競賽,4支隧道隊伍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每月安全、質量、進度考評成績喜人。

      細節管控更是處處獨具匠心。為確保長大斜井交通安全,他們在斜井內安裝測速裝置、紅綠燈,并委托武威市車輛檢測檢修機構每月3次對所有施工車輛進行檢修,讓機械、車輛作業更加安全可靠。他們堅持每個循環鉆爆作業采用動態爆破設計,做到“巖變我變”按圍巖施工。他們還在重要作業面聘任了5名工會安全監督員,及時發現隱患及時整改。在質量管理方面,他們采用掃描二維碼值班和檢查制度定人、定崗、定責,形成可追溯機制,促進項目質量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多措并舉,打造“高素質”隊伍

      為調動職工積極性,該項目黨支部堅持以政治建設、思想引領為重點,通過上好“微黨課”、把移動“紅色廣播站”架到掌子面、播放減壓音樂等方式為黨員職工思想“充電”、精神“補鈣”;通過點亮“微心愿”,鼓勵職工提出愿望并加以解決;通過打造“微平臺”,在隧道正洞的預留洞室里建起紅色驛站,把黨建引領植入施工一線;通過樹好“微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激發全體參建人員干事創業、攻堅克難的激情。

      該項目還自覺擔負起隧道施工人才搖籃的重任,通過開展“導師帶徒”“專家在線課堂”“兩抓一評選”等活動,促進一批年輕員工素質與專業技能“雙提升”,通過近3年培養和鍛煉,孵化了一批專業隧道施工技術骨干和管理干部,累計向滬蘇湖、沈白、天隴等鐵路項目輸送技術骨干和副職干部20多名。

      眼下,該項目打造的“新烏鞘嶺精神”“新烏鞘嶺速度”成為中鐵十五局又一面鮮艷的旗幟。

      隧道開挖施工現場

      編輯:小鹿

      行業數據 更多

      <i id="n80qk"></i>

      <b id="n80qk"><small id="n80qk"><dl id="n80qk"></dl></small></b>
      <b id="n80qk"></b>
      <b id="n80qk"></b>
    2. <xmp id="n80qk"><source id="n80qk"></source></xmp>
      1. <tt id="n80qk"><address id="n80qk"></address></tt>

        啪啪啪视频高清